English

弘扬围棋文化 发展素质教育

1999-11-06 来源:光明日报 王汝南 张炎培 我有话说

围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瑰宝,是一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艺术。

围棋自远古起源,到两汉时期普及,南北朝时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并开始盛行于世。至唐朝时随棋官制度而开始兴盛,然后经宋、元、明几朝的积累和发展,终于在清朝康、乾年间达到鼎盛时期。以后,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它又焕发了新的生命。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围棋的发展环境得到巨大改善,中国围棋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面临世纪之交,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无疑为围棋这一古老而长新的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弘扬围棋文化,为科教兴国的战略服务,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服务。

在我们今天看来,围棋绝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也不单纯是一种竞技体育项目,它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如变化无穷的人生一样难以预测,棋理也类同于做人处世的道理等等。同时它的文化外延更是联系着哲学、天文、数学、军事、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而正是围棋的这些文化内涵将会在为培养我国跨世纪的人才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围棋工作者们,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通过几十年对少年儿童进行围棋教育的实践,逐渐认识到围棋所具备的强大的教育功能,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所具有的作用,认识到围棋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产生的影响。众所周知,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代的四大才艺,现在,音乐、美术、书法都已列入了正式的课程,而只有围棋,尚属于“业余教育”的范畴,处在开办课外培训班的阶段,这明显不利于全面开展围棋普及教育,弘扬围棋文化,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其实,围棋有其独特之处,一局棋就像一个人漫漫的人生。从布局开始,在人生的棋盘上扎下根基做好准备,到中盘阶段,不仅要发展自己的事业,还要抵挡对手的进攻,并在必要时进行反攻。到收官阶段,则要处心积虑,小心翼翼地保持晚节。如果无谓地付出了中年的积蓄,那就注定晚年要过得很凄凉。这种品味人生的感觉是围棋所独具的魅力。还有,围棋子没有功能上的差异,或谓生来平等,这样就使棋手能更充分地展示个性,表现其思想。在围棋的世界里形成了以武宫正树为代表的“宇宙流”,以山城宏为代表的“渗透流”,以李昌镐为代表的“韩国流”和以围棋大师吴清源为主导的“自然流”等诸多的流派,这是棋手思想在棋盘上的体现,也是棋手个性的延伸,人生的经历越丰富,这种体现就越完美。而青少年在学习围棋之初,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会有助于他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在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围棋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独有的特点。

然而真正要使围棋文化像音乐、美术一样走进课堂,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除了基础的工作如编制适合青少年使用的围棋教材,培养一大批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围棋教师,还应当对围棋本身的作用,有个正确的看法。围棋走进课堂,传授给青少年的是知识,是文化,是思想,而不仅仅是围棋的技术。对学生来说,要磨练他们的意志,锤炼他们的品质,塑造他们的性格,陶冶他们情操,而不是非要把他们一个个培养成围棋国手。围棋走进课堂,除了会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之外,再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非但不会影响学生们正常的文化课学习,反而对此大有益处。现在需要做的是:让更多的人充分认识到围棋所具有的强大的教育功能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共识。

一、围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围棋无疑对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是一种培养。当年中国围棋追赶日本的时候,老一代的棋手陈祖德、聂卫平等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发奋图强,呕心沥血,才开创了中国围棋今天的新局面。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有责任将围棋这一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二、围棋文化对青少年品德教育有莫大的益处,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而且应该是德重于才。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所说:“棋虽小道,品德最尊”。棋品即是一个人人品的写照。

三、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代的四大才艺,学习围棋文化对青少年文化品位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艺理是相通的,通过对围棋文化内涵的认识的提高,使与之相关连的文学、音乐、美术等各方面的鉴赏能力都会加强。

四、围棋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大局观,帮助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棋盘方寸虽小,天地无限。一个棋手必须从大局出发,为了全局牺牲局部的利益。同时又要审时度势,对敌我双方的形势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击败对手,取得胜利。

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助于把弘扬围棋文化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势予以推广普及,让青少年在儿童时代即感受围棋的魅力,并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体会人生的意境,在追求棋道的过程中,理解生活,完善人格,勇敢地迎接充满挑战性的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